公元1355年,正值元末群雄并起的动荡年代,时年朱元璋在濠州起义军中崭露头角。这一年被后世称为龙凤元年,一位名叫胡惟庸的年轻才俊独自前来投奔。他身着简朴的青色长衫,腰间只系着一条粗布腰带,却掩不住眉宇间的精明干练。当时正在招贤纳士的朱元璋见到此人谈吐不凡,立即将其收入帐下。 李善长和胡惟庸之间还是挺有缘分的,两人虽没有过多交流,但出自同一地方,两人共同为明朝的建立,贡献了不少的力量,当朱元璋正式称帝之后,两人各司其职,胡惟庸为“中书省参知政事。”
李善长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,1371年,李善长因个人问题,得到朱元璋应允之后,辞掉了官职回到家乡养老,离开前,为了把丞相交接好,李善长推荐了胡惟庸。 在朱元璋创业初期最艰难的岁月里,胡惟庸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,更对时局有着独到见解。每当朱元璋遇到军政难题,胡惟庸总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他曾在粮草调度、兵员招募等方面献计献策,帮助朱元璋渡过多次危机。就连当时朱元璋最倚重的谋士李善长,也对这位后起之秀青眼有加,常常在议事时采纳他的意见。 为了让自己的利益达到极致,同时为了防止以后出现意外,胡惟庸开始学习其他人,暗地里开始创建自己的势力。面对胡惟庸提出的诸多建议,朱元璋大多时候都保持沉默,但往往会在深思熟虑后予以采纳。当胡惟庸被擢升为右丞相后,他确实展现出了过人的行政才能。他改革税制、整顿吏治,为朱元璋解决了诸多棘手问题。在应天府衙署中,常常能看到他挑灯批阅文书的身影。一时间,这位勤勉能干的丞相成了朱元璋最得力的左膀右臂,朝中大小事务几乎都要经他之手。 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1380年,朱元璋诛丞相胡惟庸九族,胡惟庸笑道:“即使我没罪没错,陛下若要想加罪于我,也不担心没有借口去治我的罪。”朱元璋龙颜大怒,指责道:“你的心腹同党涂节已招认你谋逆,你休想抵赖。”然而随着权势日盛,胡惟庸渐渐迷失在权力的漩涡中。他开始在府中豢养大批门客,出入必前呼后拥。有次甚至未经请示就擅自处置了一名五品官员,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他暗中结党营私,将亲信安插在要害部门。这些僭越之举,都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 为了拉拢李善长,胡惟庸居然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佑,1379年,胡惟庸找到李存义、李佑,让这二人去劝说李善长加入自己的阵营,最终,李善长答应了下来。发布于:天津市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