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董收藏是个“高收益”又“高风险”的爱好,想想在市场上淘到一个宝贝,转手价值翻几倍,谁不心动?
但所谓“黄金屋”背后,很多人没注意到它暗藏的陷阱。
一不小心,可能就被“高人”忽悠了!
陷阱一:赝品“老化”迷惑人
在收藏圈,最常见的骗局就是通过“做旧”将新货冒充古董卖。
你以为自己挖到了“宋代瓷片”,殊不知这些东西都是从一百年前的景德镇“直发”。
有些仿品会通过酸蚀、泥土埋藏等手段“催老”,再加上染色处理,让赝品看起来充满“历史感”。
专家们劝诫:遇到太完美的东西,要多问问自己,这样的稀世宝物为什么会恰巧出现在你眼前呢?
展开剩余78%陷阱二:虚构的“来源”故事
很多赝品商家在推销时会给宝物包装一个“浪漫”的来历,比如:“这是明朝王爷的随身之物,流落至今。”
有时他们甚至会编造“考古故事”来增加说服力,比如一尊所谓的“唐代佛像”,会被包装成“秘传之物”。
这些故事听上去令人心动,但真正的古董市场并不讲故事——只讲证据和眼力。没有过硬的证据,别被“传奇”迷了眼。
陷阱三:“权威”鉴定背书
“权威鉴定”看似可靠,实际上也暗藏玄机。骗子们会找一些非正规、半路出家的“专家”背书,并在“鉴定证书”上贴出各种官方印章。
但其实,这些证书有可能连专家自己都不认识。收藏家们要记住,真正权威的鉴定机构出具的证书可信度更高,另外,独立的第三方鉴定往往比卖家自称的“专家评估”靠谱得多。
陷阱四:拍卖“托价”游戏
还有些人通过拍卖行设“托儿”,在拍卖会上人为抬高价格,制造出一种“炙手可热”的氛围。这种套路是专门为新手准备的,让你一不小心就“上了套”。
拍卖行里的成交价高低往往会影响市场行情,有时候甚至决定你手中藏品的未来价值,但小心那些托儿故意炒作的高价,结果等你拍下来才发现,没人愿意接盘。
陷阱五:先“炒货”后“割韭菜”
这种“割韭菜”操作一般是由一批人恶意炒作价格,将普通物件夸大为“绝世稀珍”,然后在市场上抛售。
曾有一段时间,某些“民俗挂饰”被宣传成千金难买的宝贝,市场价格飙涨,结果几个月后价格迅速回落,甚至没人再提。
这种现象有时在文玩市场上频繁上演,谨慎对待那些价格涨得太快的物件。
多看、多问、多长心眼
古董收藏圈讲究一个“眼力”,靠的是知识和经验,光凭一腔热情可能只会被“老江湖”绕得团团转。看到这里,如果你踩过一个或几个坑,别懊恼,谁还没当过小白?重要的是学习并成长,不被同样的套路重复伤害。古董市场的确有好东西,只是没那么多“捷径”。
发布于:广东省明道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